近日,中国驻中非使馆以冯学伟临时代办名义在当地主流媒体发表题为《非洲有“问”,中国有“答”——写在<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发布之际》的署名文章,《中非晨报》、《民主报》、中非潜力网等多家媒体转载。全文如下:
9月26日,中国政府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全面介绍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内涵和生动实践。
今年是习近平主席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10周年。作为驻中非共和国的中国外交官,我和同事们走遍了班吉的大街小巷,也访问了达玛拉、宾博、博阿利、姆拜基、班巴里等其他许多地方,努力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中非60多万平方公里沃土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助力中非兄弟姐妹同中国人民一样共同沐浴和平与发展的阳光。
前不久,一位中非朋友向我和同事们推荐了一本法语畅销书《非洲百问》,以帮助我们更好了解非洲的昨天、今天和明天。遍览此书,掩卷沉思,书中所提“冷战给非洲带来了什么?”“为什么非洲爆发了那么多内战?”“怎样解释卢旺达大屠杀?”等一百个问题,归结起来基本就是两个问题:在变乱交织的百年变局中,非洲将如何实现真正的独立、和平与发展?国际社会应为非洲提供怎样的帮助?
这是“非洲之问”,也是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之时,“人类向何处去”的世界之问、历史之问、时代之问的重要部分。对此,中国政府和人民给出的回答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坚持开放包容,坚持互利共赢,坚持公道正义,不同社会制度、不同意识形态、不同历史文化、不同发展水平的国家在国际事务中利益共生、权利共享、责任共担。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不懈追求的总目标,体现在对非洲友好合作各项实践的方方面面。在这一旗帜指引下,我们已经并将继续为增进包括中非共和国在内的非洲各国兄弟姐妹的福祉,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推动建立平等相待、互商互谅的伙伴关系格局进程中,我们将继续坚定践行真实亲诚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坚定支持非洲国家和人民走好自主选择的现代化道路,坚定支持非洲在国际事务中以一个声音说话,不断提升国际地位。对此,中非共和国的兄弟姐妹是深有感触的,这里很多朋友跟我讲,再也找不到比中国更能真诚、平等地对待非洲的大国了。
——在推动建立公道正义、共建共享的安全格局进程中,我们将继续支持非洲朝着“消弭枪声”的目标而不懈努力,同非方一道践行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倡导以对话弥合分歧、以合作化解争端,推动政治解决地区热点问题。对此,曾经历惨痛内战教训的中非共和国的兄弟姐妹们是高度认可的,我们已经并将继续为中非的和平重建提供一切力所能及的帮助。
——在推动建立开放创新、包容互惠的发展格局进程中,我们将继续加强同非洲发展战略对接,立足落实“三大全球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和中非合作论坛等平台,结合非盟《2063年议程》,把中非各项合作共识不折不扣落到实处。在中非共和国,我们真诚希望这里的人民也能过上更好的日子,将会全力推动习近平主席提出的“支持非洲工业化倡议”“中国助力非洲农业现代化计划”“中非人才培养合作计划”落地、落实。
——在推动建立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的文明交流格局进程中,我们将继续坚持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原则,不断推进对非人文交流和民心相通。在中非共和国,我们的朋友遍布各行各业,我们深切感受到他们对加强同中国治国理政经验交流的渴望,对学习借鉴中国减贫经验的期盼,将会持之以恒同他们加强在这些方面以及教育、卫生、科技、环保、妇女等方面的交流与合作。
——在推动建立尊崇自然、绿色发展的生态格局进程中,我们将继续在应对气候变化多边进程中加强对非协调与合作,共同推动发达国家主动承担历史责任、尽快兑现每年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至少1000亿美元气候资金的承诺。在中非共和国,我们愿发挥中国光伏、水电产业发展优势,帮助解决用电困难问题,也愿为当地热带雨林保护等作出更大贡献,助力中非实现绿色低碳发展。
这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她是宏大的,为全球80亿人口前途命运指明了方向。她是具体的,为中非500多万兄弟姐妹不断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CGTN智库联合清华大学爱泼斯坦对外传播研究中心一项调查显示,在来自20个国家的4000名受访者中,有85%的受访者赞成这一重大理念。最近还有一份某国际知名机构的调查报告显示,在全球40多个国家的36300多位受访者中,认为中国将为本国带来积极影响的比例为45%,高于其他大国。
如果这两份调查仅限于中非共和国,上述两个百分比肯定会高得多,甚至会100%。可能有读者会问:作出这样判断,信心何在?那就请仔细阅读这份《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吧。